
黄娅,汉族,湖北恩施人,1995年5月生,中共党员,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湖北恩施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公寓管理及班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工作,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指导支部开展工作。曾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指导员”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计算机能力挑战赛决赛三等奖,评为优秀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荣获2023年全省“读懂中国”活动最佳作品2项;2023年荣获湖北恩施学院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
在第三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中,黄娅以清晰的逻辑和稳健的台风,以总分全校第一的成绩赢得此次比赛的冠军。关于这场比赛,黄娅谦虚的认为赢得此次比赛属于“侥幸”。其实,黄娅早在前期备考时就已扎实掌握了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对相关文件已经滚瓜烂熟,再加上两年来总结了许多工作经验,能夺得比赛冠军,是有硬实力作为支撑的。但黄娅并未觉得“冠军”有多特殊,对她来说,这份小小的荣誉是鞭策、是激励、更是责任,手中的荣誉证书也是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前行的警钟。

从学生时代开始,黄娅便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为自己做好了职业规划。她一往直前,从顺利考研到成功进入一本院校工作,这条路,黄娅走得非常扎实。在备考时,她坚信自己能够胜任辅导员这份工作,并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信条,真正走上岗位后,她才发现“立德树人”并没有那么容易,它需要滴水穿石的恒心。于是,她向领导学、向同事学,不断“加油充电”。回到家乡湖北恩施学院后,她沉浸在学生工作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把工作做到了最好,能从学生的成就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她感到十分满足。她说:“很多人都告诉我学生工作很辛苦,但我在这里才真正找到了当老师的感觉,我喜欢这份工作,我还需要时间沉淀。”
回到家乡之前,黄娅在武汉一所公立院校担任辅导员。那时候正值疫情,学校数十名学生核酸呈阳性,接到紧急通知时已经是凌晨,她和学生都很慌张,虽然害怕自己感染,但黄娅更担心学生在隔离区的生活,想着“如果我不苦一点,苦的就是学生”,于是她毫不犹豫的穿上防护服,一同前往宿舍接学生,将学生送至隔离区后,又跟随在医生后面拿着同学们的鼻拭子、咽拭子送往检测中心。由于是临时通知,隔离区的设施不足,学生拿着学校发的一床棉絮,在寒冷的冬天蜷缩着睡在桌子上,黄娅放心不下,也不忍心离开,就在隔离区外陪默默地守了一整晚。直到第二天,黄娅又将餐食挨个送到学生手中,等到学生都得到妥善安置了才离开。

变动的是工作,不变的是责任心,黄娅将这份对学生的爱护,也带回了家乡。到湖北恩施学院以后,她仍然选择了成为一名辅导员。上学期,她带着学生参与学校“国潮奇妙夜”活动,时间紧,任务重,准备工作还不充分。缺道具,她就号召同事和学生干部一起裁纸,自己动手制作道具;缺服装,她就从男朋友的单位借来50几套衣服,为了让学生穿上干净的服装,她每天分批次把借来的衣服带回家清洗晾干。

采访黄娅时,她的学生正好来找她,黄娅递给他一个装了一套西服的袋子。原来,这位学生第二天要参加学生干部能力素质大赛,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状态、不让他分心,黄娅为他准备了这套西服,还一直催着他让他确认是否合身。有同事问她:“你怎么不让他自己去租衣服呀?租金便宜,还可以报销,学生又不用出钱。”她说:“一点小事,没必要让学生跑来跑去,还麻烦嘛。”她一边回答同事,又一边嘱咐学生要扎好衣摆、扣好衣领、带好团徽、还要换深色鞋,每一个细节都不落下,看着学生无可奈何的表情,她突然笑了,“我真像个妈妈呀!”。遇到对自己这么上心的老师,学生也很信赖她,每进一轮比赛都会告诉她赛况。离开办公室前,学生满怀期待地看着她:“黄老师,明天比赛你会来吗?”“来”,她回应。
黄娅进校便带了新生班,她知道很多学生在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换中会无所适从、会迷茫,所以她会在每次晚点名提醒学生按时完成现阶段的任务,提前为他们做好学习规划。为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她隔三岔五地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来聊聊天,进一步了解学生当前的状态,督促他们认真汲取专业知识,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只希望学生在专业和综合能力上都能绽放光彩。而同学们同样也以实际行动回馈她的关爱,校园活动中时常出现他们的身影,班上的学生在半学期内已经拿到毕业所要求的实践分数的一半。她说:“多用一点心,多负一点责,多做引路人,那么学生的未来可能就不一样。”她一直认为自己是凭借着超强的责任心为学生所想,因为学生工作没有小事,如果不够细心耐心,每一件小事都能成为一条导火索,即便工作内容十分繁琐,她也能用最好的心态去面对。

“她总是把最好的一面,都展现给了学生。”同事们对黄娅的学生工作都赞不绝口。不论是谁的学生,不论她认识与否,只要学生找到她,她都尽自己所能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如此费心费力地花时间在学生身上,源自于她始终认为:“辅导员是一个良心活。”
工作不息,责任不止。只要与学生息息相关,黄娅就有“多一点再多一点”的责任心。未来她将继续倾听学生诉求,针对性地给予教育引导,和学生肩并肩,手牵手,积极践行“立德树人”,努力成为“最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