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臧伟
山西晋中人,湖北恩施学院医学部2019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024年考研被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曾获“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三创赛”二等奖,“迎新”辩论赛团体冠军、“财智杯”金融热点辩论赛团体一等奖、个人最佳人气奖、连续三年获校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PART 1
踏进大学,他有了新兴趣,也确定了目标
大学期间,常臧伟在辩论队一转眼就是五年,他在大一便拿到迎新辩论赛冠军加入了辩论队,随后,常臧伟也将这股劲带到了专业的学习上,这让他感受到,辩论和学习需要专门思考,都拥有特殊的方法和技巧。
常臧伟五年前就想学医,家里在当地被称为“郎中”,他从小便对医学充满了兴趣,他打小觉得医生很光荣,一袭白衣,悬壶济世。因此他学起来也总是充满动力。
进入大学,中西医临床专业结合课程更多,让他庆幸的是老师们的授课方式是他乐于接受的:中医和现代医学作为两个独立的教学部分,老师对现代医学知识的严谨态度,让他也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知识点。常臧伟认为,就应试而言,要掌握记忆的诀窍,把自己锻炼成“希皮亚斯”。而对中医学生而言,他认为要多看古代的一些经典医术,且不能泛泛而读,要深入思考才能将发散的思维往一处引。
常臧伟选择目标院校有他自己的思考,他在大一就萌生了考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的念头,作为一所专业的中医药类大学,它无疑吸引着无数的医学专业学生报考。
备考期间,他每个月会回顾自己的复习情况,重新评估自己与理想分数的距离,这样可以有效把握自己的复习进度和前段时间的复习质量,也能对之前的不足进行阶段性的补充,让自己在复习过程中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PART 2
不简单的考研之路,不放弃的他
在谈及学习之道时,常臧伟强调了学习的灵活性与节奏感的重要性。他认为,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计划往往会让人感到压抑,而这种压抑感反而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真正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单纯为了竞争或超越他人。他提倡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以提升自我能力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这样方能不忘初心,稳步前行。
常臧伟的考研之路选择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神经内科专业,这背后蕴含着他深邃的思考与情感。一方面,他希望通过这个专业与精神分析的结合,与神经症患者建立更深的共鸣;另一方面,因父亲去年中风,他对这一领域充满了探索的热情与责任感。
面对备考中的种种挑战,常臧伟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他视困难为成长的契机,提倡在吃饭时、行走间也不忘学习,灵活利用碎片时间。更重要的是,他强调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决心,认为这种内在的力量往往能引导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常臧伟的故事,是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生动的诠释,鼓励着每一个人在认识到自身不足时,勇于学习,不懈追求。
常臧伟在知晓自己上岸时,他内心却有些失落,他的估分要比现在的分数高,而他认为自己没有做到最好。他的辅导员鼓励他:追求进步是一件非常棒的事,但是这一次的不完美是为了给自己更多的上升空间,确保能够考上才是最后的成功。随后,他全心全力进行复试备考最终如愿考上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PART 3
生命的辉煌不止于此
常臧伟认为生命的辉煌远非考研所能全然承载。于他而言,考研之路虽为人生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量的累积,而非质的飞跃。真正能够改写命运轨迹的,是那份不屈不挠、致力于粉碎自身每一处不足、持续精进的行动力。
常臧伟心怀敬意地望向那些,在追求学历提升的同时,更不忘磨砺自我、勇于适应并引领社会变迁的勇者,正是这样一群以行动书写人生、以智慧照亮未来的实践者,让常臧伟深感敬佩,也激励着他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探索、不懈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命最绚烂的意义。
撰稿| 江子月、何雪松、许不缁、刘昊婧
统筹| 朱 园
编辑| 谭艺宣
审核| 于 超
签发| 陆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