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杰
女,汉族,河南范县人,中共党员,讲师,2011年8月参加工作,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辅导员工作,目前任湖北恩施学院生师体验管理中心副主任。
“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这些都能成为她的标签,她是同事眼中亲近的丁姐,也是学生口中严厉的“丁姐”。说起辅导员的经历,从2011年到2022年丁立杰已经在辅导员岗位做了第12个年头。作为班主任,她已将774名学生送入社会,始终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如今的她,从始终想在学生前的辅导员成为了学校体验管理中心副主任,转身成为另一个全方位为学生考虑的“专职”服务者。
采访前,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人才能被学生称为“姐姐”,在与丁老师聊完后,我甚至也想称呼她一声“丁姐”。原来真的有人可以做到,见一面就能定义一个人;原来从老师,到丁老师,只需三两次的谈话就能成为学生们口中的“丁姐”。
“我喜欢学生工作,我觉得学生工作真的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丁立杰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从语气中都能感受到她的对学生的真诚,和她对学生的关爱。
我形象地称她为学生的“全能守护者”,有她在,学生就后顾无忧。无论是新生报到,日常考勤、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是学生未来的生涯规划,只要学生需要,她都耐心地去帮学生解决问题。
2022年,她担任22级一个专科班的班主任,因为班上学生的情况不一,丁立杰在时间和精力上也就投入更多。一个学期下来,她对每一名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了如指掌。而这些情况的了解,是基于她和每位同学不下3次的谈话中获得的,她的日常工作不仅仅是和学生沟通,还要和家长沟通,许多家长可能学生上了四年学也没有和老师打过一次交道,但是丁立杰在新生开学报到前就已经和每一位学生家长建立了联系。
丁立杰与学生合影
一名22级河南新生就是在跟丁老师的电话通话中,成为了还未见过面的“线上师生”。开学前一周,丁立杰便开始陆续打电话给每一位即将来校报道的新生,叮嘱他们在网上进行健康打卡。这位河南新生,是新生里比较特殊的一位,丁立杰先后四次联系他和他的父母。最开始丁老师联系的是学生父母,由于是外地号码,每次都被对方直接挂断,再三拨打后终于接通了。丁立杰也是河南人,一开口便用流利的河南方言与他们交流,拉近了与学生家长的距离,也让沟通变得顺畅起来。丁老师请学生家长督促孩子下载校园打卡app,并多次与学生直接沟通。但三天后她通过后台发现,学生没有按时打卡。于是,丁立杰便再一次打电话给这名新生,并将下载和注册打卡的程序线上指导该生一步步操作,直到注册并打卡成功。在开学前一周,包括该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全部完成健康打卡,顺利到校报道。
开学后,新生工作才算正式开始,丁立杰要求每位新生都写一篇自我评价,随后的几个月,便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在校情况开展一对一谈话,从父母基本情况到学生自身情况,从身体到精神状况,从每节课考勤到每门课考试情况,她对每位学生不同的情况都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丁立杰与学生合影
李亚(化名)也是丁立杰班上一名学生,开学报道时,她了解到该生家里离学校很近,便建议她走读,该生一开始不想办理走读便选择了住校。但刚开学没几周,其父亲便打电话与丁老师商量,想给孩子办走读,原因是孩子因为头疼在宿舍睡不好,听到这个理由,她并不是简单答应其父亲的要求,而是让班委持续跟踪李亚的情况,果然发现她脸色不对,由此推测该名女生确实存在身体上不适的情况,于是便联系班上另外一名与李亚住得近的学生,与李亚一同上学放学,以避免在上学放学途中出现紧急情况,并及时联系公寓办及时退还了住宿费。2022年9月,由于疫情,学校开展线上上课,丁老师发现李亚的课堂打卡地显示在杭州,便联系其父亲。经过询问,丁立杰得知李亚身体情况确比较严重,已在杭州进行治疗。从那之后,丁立杰隔三岔五就会与李亚联系,关注其病情发展,并联系班委成员,及时将课上资料整理后传给李亚,确保每一节课都没有遗漏。最后李亚身体逐渐康复,学习也没有耽误。
说起学生,丁立杰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从全院学生的基本情况摸底到学费催缴,每个年级存在特殊情况的学生,她都能够毫不犹豫的说出他们的名字和情况。从新生开学到大一大二确立就业目标,再到考研或者就业,也许在别人看来,她为学生们操碎了心,在她自己看来,以父母之心育人的责任心早就化作自觉的行动,她用全部心思呵护着每一位学生。
丁立杰与学生合影
“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在学生前面,想在家长前面,并且及时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在学校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学习。”
与丁老师聊天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听到的她与学生相处的故事还只是冰山一角。她说,她没有做笔记的习惯,但提到班上的学生,她就可以做到滔滔不绝,她的良苦用心是早就印刻在骨子里的印象,无需回想,更无需笔记,这些记忆永远都珍藏在丁立杰的心里,成为了不可估量的宝藏。
提灯引路人,育梦终成光。她说,以父母之心育人的办学宗旨,从来不是说说而已。春风化雨,循循善诱。作为老师,不仅是学生的“风向标”,更应该是学生的“知心人”。
(本网编辑:于超 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