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持久运行而万物生发,人要积极劳作,勤勉不怠,才能得天地助益,成就幸福人生。很多人对此名言可能只视为顺口佳句,并不明白其中深意。实际上,《易经》当中的这句描述正是对自然规律的充分揭示,千百年来,它指引着芸芸众生,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合理运用科学对抗熵增,如何在与自然的零和博弈中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习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诚哉斯言!从2003年建校以来,湖北恩施学院就将校园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把构筑学生的劳动协作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 通过数年的实践创新,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劳动教育的先进经验,这个以科学发展为出发点、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的劳动教育体系,正以其开放型、包容性和沉浸式的特点,以“零废弃校园”为发端,不断扩展边界,驱动社会资源,为学校带来了可观、可喜、可赞的社会效益。 近日,《中国教育报》全文刊载了我校《沉浸式高校劳动教育开放体系的创建——聚焦湖北恩施学院赋能地方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蝴蝶效应”》的专版文章。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多年来,湖北恩施学院淘汰陈旧机制,开展沉浸式劳动教育课外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实践内容,以校园清扫、生物堆肥为点,以人才培养为线,逐渐形成了开放式劳动教育体系的建设构想,并将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志愿活动、社团活动、学业学分管理融会贯通。学校以“6 天校园清扫+1 天生物堆肥”特色实践为主题,形成了种植、土壤改良、雨水再利用等自然生态循环过程的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快乐劳动,并从中获得价值感与成就感。近年来,这种新型的开放式劳动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并完善,而且不断释放“蝴蝶效应”,不仅对学校品牌塑造大有助益,还反哺社会,开始全面赋能地方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学生在吾耕园进行堆肥前的准备
劳动教育理念篇——“大生态”夯实劳动教育体系的创建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恩施州努力在生态优先上作示范、在绿色发展上当标杆,加快推动美丽恩施绿色崛起。湖北恩施学院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自2003年建校以来,学校就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每一名学生,在大学都会经历一次完整的劳动周,劳动周期间,学生参与维护校园环境卫生。2019年,湖北恩施学院开始探索立足劳动周传统,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劳动教育体系。依托校级重点课题“零废弃校园实现路径研究”,开展了基于绿色校园营造真实情境的劳动教育实践。“放错地方是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堆肥大赛,就是把厨余垃圾变成肥料,甚至变成染料。让大学生成为环保宣传和践行的主力军。”2021年4月,湖北恩施学院联合恩施州武陵山生态保护联合会举办首届堆肥大赛。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宣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热情。“同学们,堆肥讲究的是厨余垃圾的有效处理,不仅要记录整个过程,还要学会分工合作……”在恩施市芭蕉民族初级中学劳动基地里,湖北恩施学院大学生正一对一指导七年级学生“堆肥”操作。湖北恩施学院与芭蕉民族初级中学联合推行生态环保劳动教育,将生态环保理念和民族特色产业融入到学校特色办学中,在校外建立茶文化实践基地、堆肥实验地,在校内建立一米农场、生态环保创客间、堆肥实验区以及模仿天体运行的环状布局打造的星空茶园,让学生“零距离”走进实践基地,在学校体验不一样的特色办学课程。湖北恩施学院首创“校园堆肥”持续劳动实践模式,这也是高质量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新要求的实践方式之一。堆肥不仅是一种体力劳动,更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堆肥的过程管理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原理,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堆肥实操运营的管理,也是一门鲜活的管理艺术。通过不断实践、学习、团队磨合与组织传承,学生管理团队正在灵活机制之下,尝试在无教师状态下自觉完成科学管理,实现堆肥过程基本无臭味少蝇虫,堆肥产品不含病原菌和杂草种子,成为良好的土壤改良剂和有机肥料。在一个没有厨余处理后端的城市,湖北恩施学院的日处理厨余量可达100千克以上,让“堆肥”这一生化过程,走出实验室、走出公式、走出论文,走入校园、食堂,融入学习和生活之中。在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 的“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二期)”的竞选中,湖北恩施学院厨余堆肥实践项目作为全国仅有的高校团队成功入围。在实践探索中,湖北恩施学院的劳动教育并没有局限于每周“6+1”劳动必修课,而是依托校园营造的真实情境,辅之以线上线下讲座、讨论反思分享。将学生日常管理、学分考核、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创建等有机纳入劳动教育,逐步形成了基于参与式绿色校园营造真实情境的、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将对特色思政教育、特色党建、深入推进学生管理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驱动社会资源正向回馈学校、强化学校公益品牌传播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垃圾清运
劳动教育拓展篇——“大格局”加速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完善
开放的劳动教育体系带来更开放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平台,在构建多元参与的劳动教育动态实施路径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贯穿始终。为了实现劳动教育的开源与可持续性,通过问题驱动、项目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可以纳入更多学科的内容,再反过来聚焦劳动教育的主线,使实践避免枯燥劳动、避免单一的活动体验,实现可以持续生长并不断优化。最终实现以劳动教育基地为载体,融入课堂思政、学科建设、创新创业、社会服务,推动人才培养向全方位立体和沉浸式方向发展。
“垃圾分类绝不是摆放‘可回收物’与‘不可回收物’垃圾桶那么简单……”每星期的劳动周上,都会进行一次线下讲座,教师提出当下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引出与每个人休戚相关的“垃圾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一周的劳动实践。
营造绿色校园,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参与感。在劳动周上,学校注重落实日常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教育的内容,分组开展校园卫生与垃圾分类特色实践。其中,“6+1”特色实践让组内全部成员都能够参与属于自己的堆肥流程,然后经过深度线下分享还原“堆肥全貌”,形成小组最后的劳动周实践报告。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看见行动的力量和劳动参与解决社会环境问题的意义。
在新的劳动教育理念支持下,湖北恩施学院劳动教育实现“3个转变1个创建”:由“单项孤岛”到“汇聚融合”的劳动教育思维的转变,由“静态封闭”到“动态开放”的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的转变,由 “沉浸体验”到“科研创造”的劳动教育实践机制的转变。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初步创建了绿色校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吾耕园”。湖北恩施学院提出的“绿色校园营造”,包含一般区域(全校范围)和核心基地(吾耕园),涵盖“营”——设计、经营、运营等,“造”——施工、建造、创造。这不是一个确定答案的建造过程,而是一个真实、持续的校园环境创设与维护情境。参与式绿色校园营造是实现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将劳动教育涉及的多方利益群体、多元要素联结在一起的纽带。在开放的劳动教育体系下,学科团队、职能部门和学生兴趣小组等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实践需求,主动参与到绿色校园营造中来,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专业实验实训、环保志愿活动、创新创业项目等,这也是劳动教育有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机制。
吾耕园值班学生在翻肥
劳动教育影响篇——“大公益”助推社会优势资源的全面整合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势必会面临环境污染和健康发展相悖的问题。如何从理论上和可操作性上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这也是湖北恩施学院着力攻克的难题。学校首先从“垃圾分类试点基地”建设项目做起。湖北恩施学院联合恩施州、市供销社,共同打造服务社会的公益性项目——“恩施生活垃
圾分类试点基地”,对校内师生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科普和行为引导。现已在校内垃圾中转站的基础上,建成了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站。
学校高站位、大格局,以“大公益”为劳动教育旗帜,积极布局谋划打造恩施生态环境保护产教融合基地。以垃圾分类、环境卫生为立足点,全面发力,积极投身垃圾分类基地与环境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助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此外,学校还大力助推基于专业建设、环境思政、劳动教育的人才培养,基于自然教育、科普教育的社会培训,以吾耕园模式为基础,不断拓展业务边际,加强外联,寻求专业化规模化垃圾处理,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全面助力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湖北恩施学院通过开展“红色引领、绿沃校园”特色党建活动,获得政府部门对特色劳动教育理念的支持,促成高校参与百校联百县项目;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不怕脏苦累、善于观察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偏远地区就业、志愿活动数量与类型增加,与生态等有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占比增加,且获奖率高;通过参与式劳动方式解决当下环境问题,对恩施地区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学校与恩施州图书馆合作的劳动教育公益活动、与芭蕉民族初级中学共建的劳动教育基地和课程建设形成的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得到媒体关注和推广。此外,学校还将可复制、具有推广价值的劳动周和堆肥经验与部分高校进行了交流。未来,劳动教育开放体系将面向社会开展项目推广,以此输出具有湖北恩施学院特色的品牌价值。
吾耕园项目负责人吴菡在芭蕉民族初级中学进行堆肥宣讲
劳动教育是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真正起到了改变学生劳动态度与观念、改善劳动行为与习惯、拓展劳动知识与视野、加强劳动能力与技术的重要作用。从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层面进一步深化,将劳动教育的内核引入学科建设,从建设生态校园出发,在城乡规划、环境设计、智慧城市建设等学科领域发力,拓展劳动教育体系的边界。湖北恩施学院正在积极实践,从小小的吾耕园开始,逐步构建劳动教育新体系、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开拓品牌营销新渠道。创新学业学分管理和激励政策,通过校地合作、校际交流、科研项目、公益项目、社会服务等方式持续输出,在树立自身品牌的同时,全面驱动并整合社会资源,让湖北恩施学院成为扎根恩施、立足湖北、辐射华中、面向西南的全新能量场。
(编辑:于超 罗寒冰)